学科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 > 正文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简报 (第一期20180112)

发布日期:2019-06-20 09:38 点击数: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工作简报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2018年1月9日(第1期)

 

 

 

 我院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刘延东:全面开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

 陈宝生: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快养老人才培养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同步共频——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科建设      

情况综述

 

 

 

1.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开启建设高等教育

强国新征程

2.陈宝生: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3.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快养老人才培养

1.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同步共频——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科建设情况综述

3.第四轮学科评审结果公布

4.上海软科:2017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美国大学实力依旧强势

5.上海软科: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

6.校友会2017吉林省大学双一流学科排行榜 东北师范大学雄居第一

1.2017年新增超60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00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吉林省2017年学位审核结果

3.我院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政策要闻】

 

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开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7次会议时强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坚持正确方向,着眼“四个服务”,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使高等教育发展同我国发展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联。一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培养模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要聚焦国家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科技攻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推进以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三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四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总人口已达1.7亿,在学人数达3699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中上水平。

 

陈宝生: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11月1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启动实施“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一是实施“十九大精神学习研究宣传全覆盖”行动;二是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三是实施“基层党建质量年”行动;四是实施“教育改革攻坚战”行动;五是实施“答好人民关切题”行动;六是实施“加快教育现代化”行动。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快养老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教育领域应该考虑从实施健康中国、脱贫攻坚等民生战略高度,强化养老与家庭服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全力扶持养老与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精准推进养老与家庭服务业发展。

通过三个抓手,做好养老人才培养“内功”。为夯实养老与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基础,有必要考虑加大相关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也有必要加强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还可以考虑将养老专业纳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而鼓励高校在相关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深入推进全方位产教融合。加大招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措施,有助于扩大养老与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规模。

养老人才培养还需要“外援”。从外部环境来说,全面推进养老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加快推进养老行业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从标准上确保养老与家庭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升。另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学科导航】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内涵式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上海大学校长  金东寒

瞄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遴选一批一流学科作为建设重点,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把牢“双一流”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靠什么加快建设双一流?我想应该抓住以下六个要素:第一是人的因素,即高素质的教师和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学生;第二是教学,这是大学育人工作的基础;第三是科研,这是大学创新和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第四是合作,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是培养学生了解国情、放眼世界的途径;第五是文化,即熏陶学生的人格素养的氛围;第六是治理和服务,即确保体系运行有效的支撑。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优秀教师汇聚的人才中心,拥有大批活跃在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一流教师,他们既在学术上发挥开拓引领作用,又能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尽心教书育人,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

以学科交叉为核心举措——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顾锋

上海交通大学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优势学科为主干,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需求学科为支撑构建学科群,建设一批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交叉平台和高水平智库,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建立前沿科技引导机制,完善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估体系,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水平、学术品位、同行认可度和业界影响力。

大学要坚持走学术兴校之路——云南大学校长  林文勋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大学术,大服务;小学术,小服务;没学术,无服务”。学术的深耕是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重要问题的基础。大学要始终坚持“学术兴校”之路,要做强基固本的服务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服务,创新突破性的服务而不是短平快的服务,前瞻性的服务而不是跟风式的服务。

大学必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东北大学校长  赵继

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必须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要把质量意识落实在内涵发展、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进知识体系创新、教学内容转化、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验、保障体系建设等基础建设中;更要将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构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和学科内生资源的机制,实现研究成果向社会和教学的“双转化”。

培养一流人才 构建一流学科——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张卫红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体系下,一所肩负国家使命和责任的大学,就要在全球化格局的“坐标系”下,打好内涵式发展的“特色牌”,培养一流人才,构建一流学科,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中国方案”。

一流大学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当前,高端人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师生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学校的国际化战略与育人工作有机衔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一流人才。

 

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同步共频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科建设情况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科建设工作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谱写了我国学科建设新篇章,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中国效应”。对比上一轮学科评估相关数据,分析五年来我国学科建设总体情况:一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二是科研自主创新助推“中国创造”;三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四是产学研融合已形成社会反哺机制。

 

第四轮学科评审结果公布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这是我国首次对外公布学科建设主要成就,以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至今已完成四轮。此次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公布。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排位前70%的学科分为A、B、C三类九档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为促进高校全面了解学科建设整体情况,本轮评估首次为参评高校提供“学科优秀率”(即A类学科占全校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数的比例),以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问题,警示“摊大饼”式盲目扩张。

其中710个学科被评为学科优秀,A+学科210个,A学科数量156个,A-学科数量344个,吉林省高等学校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18个,B类学科73个,C类学科59个。此次评估结果中,评选上A+学科的高校共有80所,前十名的高校均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上海软科:2017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美国大学实力依旧强势

 

2017排名覆盖52个学科,涉及工学、理学、医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排名的对象为全球4000所大学,共有来自80个国家的14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美国大学在各学科排名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在32个学科中夺冠,上榜总次数达到3857次。其中哈佛大学占据15个学科榜首。中国大陆共有162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上海软科: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一流学科的评价和遴选再次成为学界和社会讨论的热点。上海软科10月12日正式发布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排名榜单包括91个一级学科,共有453所高校的4756个学科点上榜。榜单排名的对象是在该学科设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所有高校,发布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

按照上榜学科数统计,四川大学有61个学科上榜,领先国内其它高校。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的上榜学科数也都在50个以上。

北京大学是在各学科中夺冠最多的高校,共有12个学科名列榜首。清华大学紧随其后,在11个学科中摘得桂冠。中国人民大学有5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表现优异,在4个学科中排名第一。全国有第一名学科的高校一共是42所。

 

校友会2017吉林省大学双一流学科排行榜 东北师范大学雄居第一

 

2017年9月下旬,教育部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吉林省有3所高校的12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高居2017吉林省大学双一流学科排行榜前3强,东北师范大学挺进全国20强。

 

【学位信息】

 

2017年新增超60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00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示了2017年新增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分为三大类:新增一级学科授权点、已有二级学科授权点新增为一级学科授权点、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

经过初步统计,本次三大类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有656个。其中新增一级学科授权点324个,已有二级学科授权点新增为一级学科授权点284个,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次三大类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有2083个。其中新增一级学科授权点633个,已有二级学科授权点新增为一级学科授权点609个,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841个。

 

吉林省2017年学位审核结果

 

吉林省2017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结果:申报新增博士点38个,进入公示15个,占比约为39%。其中学博36个,进入公示14个,专博2个,进入公示1个。吉林省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结果:申报新增硕士点78个,全部进入公示。其中学硕46个,专硕32个。吉林省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结果:申报单位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申报授权点:教育学、翻译、会计。吉林省2017年自主审核单位审核结果:吉林大学。

 

我院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1219日,吉林省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公布2017-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的通知》(学位[2017]23号),我院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第三方评审和现场专家答辩综合排名在B类最前列,在民办院校中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本次申硕工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和省厅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经过多次论证,从9大学科门类25个一级学科46个二级学科专业中,确定了以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方向)为申报突破口,核准申报了 4个授权点及申报方向: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方向)、会计(服务中小型企业)、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全科教师)、工程(计算机技术);整合3个学科专业群作为支撑点;初步构建互相支撑和助力的7大学科专业群。 

此次申硕工作从20166月启动,历时近一年半时间,在各相关处室和各学院密切配合下,共撰写11份申报材料(合计21万字),上报印刷材料700余份。完成3次材料录入和提交校验,省教育厅先后进行了3次审查核对和公示。

以评促建,推动学科建设。在组织申硕的过程中,结合吉林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和标准,经校内申报,专家评审,遴选出3个首批校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遴选出2个校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社会学(福祉);组织申报了2个省级新兴交叉学科(平台):福祉学、福祉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平台。

此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是我院学科建设与学位教育新的里程碑,打开了我院办高水平大学的通道,拉开了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一流学科建设、突出学位点建设的大幕,将对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加强内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院将稳步有序全面启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按照“学科建设是龙头、人才队伍是关键、科学研究是重点、教学质量是核心、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是根本”的发展思路,按系统按层次分解任务,建立工作业绩考核机制,倾全院之力,周密计划,稳步推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达到预期建设成效,确保三年后通过评估验收,正式进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列。

报:校领导

发:各部门

 主编:王中男                                  责任编辑:辛华  罗海燕

 联系电话:0431—84537226                  电子邮箱:354165989@qq.com